1. 新聞中心ABOUT US

          行業聚焦

          金融科技助力共同富裕的重點與對策分析

          LETOU 發佈時間:2023-03-21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將其作爲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徵和本質要求之一,共同富裕已然成爲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等重要戰略目標中下的“必答題”。作爲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對於促進共同富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隨數字化、新技術的演進,金融體系、金融活動自身已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金融科技已經全面改變了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提升了金融服務的“精準性”與“適配性”,當然也帶來新的風險與挑戰。本文基於前瞻視角,全面探討在金融數字化變革的大勢中,如何更好地融合、支持並踐行共同富裕目標。

           

          金融科技助力共同富裕的重點與對策分析

           

                楊濤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當前,推動共同富裕已經成爲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第20期《求是》雜誌撰文指出,促進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包括: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着力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對高收入的規範和調節;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着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這些都進一步指明瞭當下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點。與之相應,除了公共服務均等化、高收入的規範之外,金融要素在其餘領域也都大有可爲。同時需要看到,伴隨數字化、新技術的演進,金融體系、金融活動自身已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金融科技已經全面改變了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提升了金融服務的“精準性”與“適配性”,當然也帶來新的風險與挑戰。在此,我們基於前瞻視角,全面探討在金融數字化變革的大勢中,如何更好地融合、支持並踐行共同富裕目標。

                實際上,在人民銀行發佈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中,也突出強調了金融科技應對數字鴻溝的重要職責。尤其是提出“強化金融無障礙服務水平”,“通過體驗學習、嘗試應用、經驗交流、互助幫扶等手段提升用戶數字素養,着力彌合因智能技術運用困難導致的數字鴻溝問題,讓廣大羣衆更好共享金融科技發展成果”,“優化線下服務流程、簡化辦理手續、改善服務體驗,運用智能移動設備延伸金融服務觸角,爲偏遠地區、行動不便、有溝通障礙的人羣主動上門或遠程辦理金融業務,不斷提升金融服務深度、廣度和溫度”等,這些都表明金融科技與共同富裕目標已經在諸多改革層面形成共識。

           

          01

          金融科技直接助力 共同富裕重大舉措落地

                以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協調發展來增強經濟內生動力。經濟增長動能的弱化,天然就會抑制共同富裕的“蛋糕”,因此增長仍然是當下最重要的問題。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發展突飛猛進,但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還有所不足,仍需努力提升技術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這也意味着“互聯網+”亟待進一步下沉。根據國家統計局對於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分類,在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發展中,後者成爲重中之重。與之相應,在服務產業數字化方面,一方面,金融科技創新應該跳出C端(消費者、個人用戶)模式侷限,全面探索麪向B端(企業或商家)、G端(政府)的創新;另一方面,不僅利用新技術改善金融產品和服務,而且更進一步推動科技金融體系變革,促使新金融功能全面支持科技研發、成果流轉與應用的全產業鏈。

                以創新數字金融模式應對經濟結構失衡。目前,我國的區域結構、產業結構等還存在不平衡的問題,金融科技的功能應該是更加有效、合理地進行資源配置,特別是在結構優化方面體現價值。例如,某些有條件的落後地區,反而可以把握自身資源稟賦、體現後發優勢,積極拓展大數據新業態,與之相應的金融服務也應當更加數字化、智能化;而數字化時代的地方金融改革,同樣可以探索跨行政區域的配置,更好地與區內外產業實現有效“排列組合”。再如,金融科技與供應鏈金融相結合,能更好地服務弱勢產業鏈以及產業鏈的弱勢主體。其中,通過探索大數據技術與高性能計算、邊緣計算等領域的融合,可有效解決供應鏈中企業信息數據統計與分析中的難點;人工智能技術融合於供應鏈企業運營管理的每個環節,能更好地推動企業智能提升;區塊鏈技術可高效地緩解融資問題中無法解決的信息困境,進而提升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效能。

                以數字普惠金融探索支持小微與促進就業。2016年,20國集團(G20)框架下普惠金融全球合作夥伴(GPFI)發佈的白皮書認爲,“數字普惠金融”泛指一切通過使用數字金融服務以促進普惠金融的行動。首先,通過支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進而增加就業,正是普惠金融服務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也纔有可能幫助更多低收入羣體邁入中等收入羣體行列。具體就科技手段的着力點看,從金融供給,可以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與產品線上化、構建全新的產融生態、促進政策性金融資源的精準觸達;從金融需求看,則可爲小微企業進行數字化賦能(人才、管理、機制、能力),推動其標準化、規範化發展;從金融“土壤”看,則是把數字化融入綜合風險管理與保障機制、大數據徵信體系、激勵相容機制建設等;從其他要素看,則可利用新技術應對小微企業應收賬款難題、改善營商環境、降低運營成本等。其次,支持創業也是應對就業的途徑之一。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22年12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爲5.5%,其中16~24歲、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爲16.7%、4.8% ,且2023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158萬人。可見目前年輕人面臨更加突出的就業難題,如何利用數字金融與金融科技工具支持其理性創業,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最後,還要考慮數字普惠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防止返貧等問題。

           

                以金融科技改善消費金融與財富管理。一方面,隨着前沿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以及細分消費場景的深入開發,消費金融服務機構不斷改善業務流程中的智能支付、信用評分、智能催收、智能客服、風險管理、反欺詐識別等多環節,服務客羣不斷拓展,這有助於促進新型消費、提高消費水平,改善居民的“獲得感”。當然金融科技加上消費金融,並不能靠刺激“非理性消費”來過度擴張,而應構建更加持續的消費金融生態,這些顯然與共同富裕的目標相對應。另一方面,實現共同富裕也強調要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使更多羣體能夠獲得財產性收入,金融科技創新對此也作用突出。例如,互聯網理財的快速發展,使得更多普通老百姓能夠參與到各類金融投資中;而智能投顧通過技術增效、降低門檻、降低道德風險,則使得投顧服務不僅面向高淨值人羣,而且使普通人也能享受智能理財的便利。

                以文化金融與科技融合來服務人民精神生活。“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數字文化經濟的變革將成爲文化產業發展的主線,配合以創意經濟和版權經濟等,會爲文化產業發展打開新的廣闊天地。與之對應,依靠金融科技創新,新型文化金融也能更加有效地解決信息不對稱、搜尋成本、匹配效率、交易費用、規模經濟、風險控制等難題,並可能在中小微文化企業融資、文化產品資本化等領域實現新的突破。綜合來看,傳統文化金融服務體系依託新技術進行改良之後,一方面可助力文化產業金融落地,促進文化市場化發展;另一方面推動文化事業金融創新,促進文化公共事業的大發展,最終還是爲了給公衆帶來更好的精神層面享受。

                以金融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2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城鄉收入差距明顯。金融科技在解決城鄉差距方面有諸多着力點,尤其是電子支付創新。例如,人民銀行部署將移動支付服務進一步覆蓋至農村地區,以日常支付服務、農產品分銷服務等爲切入點,重點解決農村地區支付服務數字鴻溝等問題,提升農村地區支付便利化水平。

           

          02

          防範金融科技風險 加強消費者保護

                金融科技全面改變了金融運行模式,特別是其互聯互通性、開放性、科技含量高等特徵使得金融風險隱蔽性、廣泛性、傳染性、突發性特徵更加明顯。金融產品創新快速演變,再加上信息科技本身極強的專業性,使得金融風險更加隱蔽複雜,潛在的信息科技風險和操作風險更加突出。因此,在推動金融科技服務共同富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實現其自身的健康發展,避免給共同富裕帶來負面影響。對此,需要進一步增強監管科技風險防範能力。完善金融科技風險的動態監測和早期預警,切實提高金融科技的風險識別和預判能力,強化對金融科技風險情景分析、應急處置、危機預防、預案儲備和長期評估,維護金融安全穩定。

                同時,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也是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當前,爲了防止金融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除了要安排好常規性的消費者保護措施之外,更應當重視系統性、體系性、制度性監管問題。因爲,一旦出現這樣的風險,對金融消費者的傷害將更加難以彌補。例如,P2P網貸市場的興衰、股市違規行爲帶來的市場波動等,不僅沒有爲居民財產性收入“添磚加瓦”,反而使衆多老百姓出現財產損失。

                因此,在共同富裕的目標引領下,應該逐漸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從後臺的輔助性工作,轉變成爲規範金融科技創新的重要前置工作。在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供給側應實施嚴格的“穿透式監管”,增加違規成本,在需求側則要加強對用戶的宣傳教育以及救濟政策。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金融消費者的羣體差異性越來越大,更需要全面優化金融宣傳教育,通過多元化、便捷化、結構化設計,使得公衆能夠理性認識金融、理解金融、應用金融。具體有三方面重點:一是緊跟金融科技的迭代發展,推動金融理論知識的完善與更新,更準確地指導實踐。二是在金融知識應用層面,探索多種信息觸達形式,努力嵌入公衆的日常生活場景中,使之能夠潛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識。三是幫助用戶樹立正確觀念,即學習金融知識並非只是爲賺大錢,而是旨在培養金融風險識別意識與財富管理基礎能力。

           

          03

          優化數字化新型金融基礎設施 與金融科技生態

                正如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道路、橋樑、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金融也離不開基礎設施支撐。狹義的金融基礎設施主要指支付清算體系,包括支付系統、中央證券存管、證券結算系統、中央對手、交易數據庫等。廣義的金融基礎設施,則還包括貨幣體系、數據服務體系、徵信體系、技術基礎與設施、監管與合規、金融消費者保護、財務與會計、金融文化等。只有不斷完善數字化時代的新型金融基礎設施,才能促使金融活動更加高效、合理運行,從而更好地給實體經濟賦能。例如,浙江臺州通過建設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運用各類信息交叉驗證等方式,有效緩解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河南蘭考圍繞“普惠、扶貧、縣域”三大主題,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顯著提高了農戶貸款獲得率。這都是在夯實基礎設施的前提下,更好地實現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的場景落地。

                完善金融科技生態是重中之重,這也是爲了促進金融效率與效益的提升,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實際上,金融科技生態意味着參與主體豐富多樣,而且能夠維持足夠的互動性與活力。如麥肯錫曾發佈報告認爲,金融科技產業發展生態包括運營和基礎設施,產品和服務與綜合解決方案。同時,健康生態還離不開治理規則與倫理約束。例如,當前數據要素治理正處於“向左走、向右走”的關鍵點,既需要打破“數據孤島”,又要避免數據濫用和加強數據信息保護。再如,新技術可能存在黑箱和信息不對稱,即便在生產與商業模式中體現出高效,也可能忽視人性與負外部性,所以需要構建金融領域科技倫理標準規則等,促進“技術向善”,避免“技術向惡”。

                對於健康發展的金融科技,其核心價值一是“普”,真正使符合條件的客戶都能得到適度金融支持,從而改善自身境遇與增加致富途徑。二是“惠”,通過技術與模式創新,拓展金融服務邊界,降低門檻並提高效率。可以說,這爲金融支持共同富裕帶來強大動力。

           

          END


          文章來源於金融時報

            無相關信息

          川投集團網站羣

          四川省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水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省川投信息產業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川投田灣河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川投燃氣發電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川投峨眉旅遊開發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興川建設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佳友物業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川投國際網球中心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省房地產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天府大數據國際戰略與技術研究院